聚焦“AI+传统文化”创新实践 共探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马辉名师工作室开展第二期专题研修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改革精神,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马辉名师工作室于2025年3月28日至30日在成都元迪教育科技研究院和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开展系列研修活动。本次活动以“AI赋能教育、文化传承创新、民族教育振兴”为主线,通过专家讲座、园所调研、实践研讨等形式,探索幼儿园高质量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助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朱家雄教授以《AI时代背景下的幼儿教育变革》为主题,剖析智能技术对教育模式的重塑作用,强调AI在激发幼儿创造力与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潜力。周念丽教授结合《学前教育法》解读,提出“文化自信园本课程”建设框架,倡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民间游戏、家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姚杨老师分享“暖+课程”实践,通过“1+N”多元课程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打造有温度的幼儿教育生态。
叶平枝教授以“小船启航”案例为切入点,阐释深度学习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中的渗透路径,强调“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王亚莉园长结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分享成都市第三十三幼儿园“活游戏”管理经验,提出通过环境改造、教师能力提升和管理优化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程秀兰教授系统解读《评估指南》背景下的课程评价体系,提出“准备—收集—评价—计划—实施”五步自我评价策略,并结合“迷彩星”课程案例说明实践方法。
3月30日上午,工作室成员一行在马辉教授的带领下赴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开展调研,学习其“阳光文化”核心理念、“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及“巴蜀文化”主题游戏区建设经验,深入了解园所环境创设、教科研成果申报及民族教育帮扶实践。工作室与幼儿园行政团队围绕“课程建设、成果提炼、民族地区教育帮扶”展开研讨。卢永平园长分享了幼儿园十余年课程建设经验,强调“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马辉教授提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目标,计划将川师大实验幼儿园的先进经验引入凉山州喜德县实践基地,助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本次研修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摩—评价改革—课程建设”四维联动,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一是明确AI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课程创新方向,强化“双师型”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引领作用。二是掌握深度学习课程设计、游戏管理、过程性评估等实操策略,提升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三是锚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帮扶目标,计划通过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式,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下一步,工作室将持续深化调研与实践,以“高质量课程建设”为核心,为学前教育改革与民族教育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四川省第四批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马辉名师工作室
2025年3月31日